吕家村,位于县城西南35公里晋冀交界处,据吕氏谱书记载,明嘉靖年间(公元1552年——1566年)就有人居住在此,后本县南障城洪河槽有吕氏迁居此处,因吕氏家族人丁兴旺,故冠以姓氏改名为吕家村。从创建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明清古院
1、三滴水院:该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当时该家族人丁兴旺,五世同堂,生活富裕,凭着自家有劳力,便动手修盖此院。该院在当地称为"三滴水"院。因房屋分三个层次而得名。一进大门第一层院,南北厢房各一层(南厢房现已改成平房)。第二层院,南北厢房为二层结构(南北楼)。第三层,堂屋(俗称上房),分上下两层。底层为石拱券窑,一明两暗。上层为木石砖瓦结构,两边耳房。全部房屋都是瓦顶。从外向内看层层拔高,象征生活蒸蒸日上;从内向外象征儿女满堂后继有人,连接不断。此种格局方圆百里独一无二。
2、绣楼院:传说此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此院近似抱厦门楼,木制屏风。堂屋及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建筑。上房与西厢底层都是石拱横窑。上层是木制结构,都是平顶。更具特色的是,西厢房二层乃是一绣楼,从石阶上企危转西厢房顶房穿过门楼顶棚可到房顶,平时在楼内烦闷时可到房顶或企危散步,真是一条房顶暗道。东厢房因年久破碎,于民国二十一年拆除重修。1945年,路南第五区政府在此企危利用房顶暗道"福寿院"搭木板连接"房上房"居住。他们白天在此办公研究工作及休息,夜晚深入敌区(于家一带村落)开展革命工作。
3、日月楼院:此院建于清朝中期,原是一小院,都是二层建筑。堂屋,石拱横窑上层木制结构。此院的特点是:里南窑,顶上企危倒坐(南边另建一小院,吕拴科院)。当时是一大家。外南窑是窑上窑。东厢房是三层建筑,下边地窑上层楼。清末明初,东厢房破碎拆除。又将基地向东移出。下边券起地窑,上边盖起东楼与南窑,修了门楼,成为现在之状。
4、吕拴科院:此院与吕聚怀原属于一家,后分为两家。建于清朝中期,在吕聚怀院里南窑顶上建企危三间,当地称为倒坐企危。东部两间宽敞明亮住人。西部一间因西厢房二层楼隐黑,成为暗屋,可存放东西。进院后攀登层层石阶直入堂屋。堂屋后墙留有门口,打开可通往吕聚怀院企危。这显示了前辈人们利用地形设计的艺术高明。
5、新院:该院始建于民国初年。当时该家族祖孙三代、七八个劳力,而正是年轻力壮。其中三四个会石匠。依自家劳力动土修盖。农忙种地,农闲盖房,历经三载修起此院。此院为石头四合院。大门为抱厦门楼,门庭为二层建筑。石墙瓦顶,石砌屏风。东南侧风道巷另开有侧门,南上房石头拱券式石窑四眼。东西厢房为石券横窑,双门、双窗。上房天地庙屏风石柱均有石刻楹联,此楹联与大门隐风石上的胖娃娃(已坏)都是东家吕温亲手雕刻。
6、福寿院:此院建于清末年民国初年。此宅,门楼为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其特点"外照门、内互屏"。因门庭镌有"福寿"二字,故以福寿院名之。跨上层层石阶,进入宅门,从隐屏东、西向进入院内。石墙、石房、石院,连上房月台,农家供奉天地的神龛都是青一色石头精雕而成。东西配房均为四间,双门双窗。正房为一明两暗拱券式窑洞,在月台东西向风道处各安置一门。出东门北侧,紧靠上房山墙建有一小耳房,这是存放生产器具的小库。出西门,可进入西院。攀石阶上房顶,可进入房上房。
7、吕玉峰、吕俊庭院:此院建于明代末年,为石砌四合院,大门前有石砌台阶,迎门设砖石屏风。南窑、西窑为石拱横窑,西南北三面以前均为二层建筑,上层是倒坐企危,后毁于烟火,现在北面房舍已经拆除翻修,唯有东面为二层阁楼。阁楼底层是里外两间石拱榨油坊,榨油房向北十米是地窑碾坊。院内天地龛下有大块石几,门外有条形石槽,是十乡八里罕见的石器。
8、吕兵拴院:此院始建年代不详,据老人传说,吕家的故宅院,此院建筑最早,约在明朝后期。堂屋为石拱横窑,上层是木制结构,但与其它企危有所不同,该企危隔扇与前前墙直起,而攀石阶上企危第一间属过庭式,北厢房二层楼市平顶。曾受过朝鲜首相金日成勋章将的战斗英雄、已故少校吕步谦就出生在此院。值得一提的是,院内石榴树已近二百年仍枝繁叶茂。
红色旅游
1,长生口战役129师指挥所 这是一座“福寿”石宅。1938年,129师伏击日寇的长生口战役后方指挥部就设在这里。此宅门楼为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其特点是:“外照门,内互屏”,因大门顶部镌有木雕“福寿”二字,故以福寿宅名之。跨上层层石阶,进入宅门,从隐屏东西向进入院内,石墙、石房、石院,就连上房月台、农家供奉天地的神龛都是青一色的石头精雕而成。此院东西配房均为四间,双门双窗。正房为一明两暗拱券式窑洞三间。这种结构,墙厚、基牢、顶固,抗震性能强且冬暖夏凉,可称得上是生态宜居的住宅。在月台东西向风道处各安置一门。出东门北侧紧靠上房山墙建有一耳房,这是存放生产器物的小库;同时存放一块长约6——7尺、宽约2尺的木板。战争年代它不亚于吊桥的作用: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上头两边房顶一架, 便可穿街过巷,传房过院来往自如,巷道变通途。就如地道战一样,能藏能打,能进能退,攻防自便。出西门,可通西院。攀上层层石阶可抵达房顶。“房上房”,平时储粮存物,战时便成了指挥部瞭望所。在长生口战役前夕,邓小平政委与作训参谋曾涉足于此。“福寿宅”能入战役指挥部,可谓百里挑一,慧眼独具。乡亲们称福寿宅为革命宅、胜利宅、光荣宅。当地民谣云:“福寿宅福寿宅,福寿名宅贵人来。吕家来了邓政委,吓得鬼子叫娘爹。”
2,邓小平旧居 这是享誉第一大宅院的石头建筑,过福寿宅南行40米,便见到了这座宅院。在指挥伏击长生口日寇的战役中,邓小平政委就住在这里。此宅大门为抱厦门楼,门厅为二层建筑,石墙瓦顶,有石砌屏风,是一座占地两亩许的石头四合院。北正门外,东南侧风道巷另开有东南侧门。南上房为石头拱券式建筑,共四间,依次为警卫室、作战参谋室、邓政委办公室、邓政委卧室。东西各厢房均为指挥部、科室人员办公室。从东侧门进入,登十三级石阶可抵达房顶。上房天地庙有“天高降百福,地厚纳千祥”石刻楹联,横额为“大德曰生”,两侧为二龙戏珠浮雕飞檐。此宅旧为吕氏兄弟温、良、恭、俭、让共有,现为吕增林故居。福州军区吕增华少将就出生在此宅。大门外西侧有两方碾盘,一副磨盘,可见大宅院昔日的富足和豪华。
3,抗战烈士碑 吕家村是革命红色圣地,早在1942——1943年时,就有八路军游击小组到村里宣传抗日救国,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全村自愿报名参军的青壮年就有33人,奋勇献身的14人,为使后人不忘他们的功勋,村委特建烈士碑坊在村口以作纪念。现在还有健在的西藏军区吕喜钟、廊坊军区吕耀庭、蒲田市军分吕增华区以及服过现役的义务兵23人次,足以说明吕氏子孙报效祖国的赤胆忠心。
4,庚子战备防御洞 清朝末年,法德联军进军山西,清军将领刘光才为防止法德联军的进攻而修建的,与同时修建的战备长墙是微水东天门防御工事的延续,属第二道防御工事。防御洞在村西楸树坡山腰上,贯山而过,洞长60多米,直径2米,洞内崎岖盘旋,因势就形,宽敞处能容十数人,狭隘处仅容一人猫腰而过。站在东洞口,动宾山巍峨雄姿一览无余;站在西洞口,脚下是百丈深崖,稍一不慎就有失足的危险,视野极为开阔,吕家村西的小梁江村和从西而来的蜿蜒公路一览无余。
5,庚子战备长墙 属庚子年抗击法德联军的第二道防御工事。村南、村北都有,如左膀右臂一样把整个村子环抱起来。南坡的一段保存较为完好,通体高约2米,厚1米,长200余米,长墙北面山石裸露,南面却是柏林高耸,草木丰茂。沿着长墙向上攀爬,可直达深沟寨垴。战备防御洞、长墙在抗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中也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特色民俗
1,古庙 正对村口有关云长庙一座,年代久远,房舍环绕,柏树高护,每逢正月十六、五月十三是周边十乡八里的传统庙会,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都会自发赶来烧香祈福。近年来又做了大规模的修缮,庙会的规模一年胜过一年。吕家村是旧时晋冀的交界地,关公庙是南面和北面战备围墙的合拢点,庙前公路是连接平定府和正定府的交通要冲。相传,日寇入侵,进入吕家边界,忽然关公显身,在公路正中间竖起一道断崖,日兵以为已无路可走,这才退兵,保佑了一方民众的平安。
2,古阁 始建年代已无考,据光绪年间重修碑记载,此前已大修过四次,一直雄跨于村口河道之上,为石头拱券楼阁,阁旁建有蓄水池,吕家村南有三十里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古阁道口,反应了乡民治村治家的聪明才智。同时对水流形成的威震与控摄,古阁也被村民形象的誉为“神阁”。
3,古槐 为建村时所栽,有近500年的历史,需两人合抱,枝干突尢叉岈,进入村里首先看到的就是这棵古槐,据传,先人为迎接客人专门置下的,表示对每一位来到村里的客人的欢迎。近现代,古槐一直长的很旺盛,后来古槐的上方建起了学堂,古槐不敢冒尖,长势停顿下来,待学堂搬走以后,古槐又老树新枝蓬勃焕发新的生机。
4,古农耕器具 吕家村祖祖辈辈是以农业耕种来维持生计的,典型的、大量的表现农民生活劳作的农具、生活用品得以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榨油坊、碾坊、手搬磨、马灯、耒耜实用、古朴、凝重;民间的手工制作塑面、绣鞋、剪纸等等浓艳、生动、灵巧,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5,古家谱 吕家村经过漫长的发展,逐渐分成 大股,每一股都有详实的家谱案,记载着每一家族的宗主,现已经发展了多少代,每代人的姓名、配偶等基本情况,能从家谱上直观地了解这一家族人口的兴衰与发展。每年的正月初一的“大拜年”,就是五服同族的平辈人联合一起给轮持家谱案的长辈并先祖行磕头礼、报平安。能明显地感受到吕家村民慎终追远、认血统、重承续的宗族观念和知本报本的孝敬精神。
6,绿色采摘 吕家村南面有直线距离近20里的广阔山场,干果名木珍贵药材遍布山隅,春、夏、秋三季都可采摘。阳春三月,大地一片葱茏,满山遍野的连翘花给群山披上了金色的新装,连翘花是天然茶饮原料,连翘是一味消炎生津的好中药材,每逢此时,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争相采摘,收获喜悦收获健康。夏天,山林茂密,空气清新,约朋友一道上山消夏采药,柴胡、桔梗、知母、半夏、南星……任人采摘。秋高气爽的时候,是品尝各种水果、干果的好时节,苹果、柿子、沙果、黑枣等应有尽有,即可一饱口福,又可采摘带回家与家人共用。
吕家红叶
井陉红叶:“北看仙台山,南看吕家村”。深秋的吕家漫山遍野层林尽染,红叶如火似锦,红里透着绿,绿里透着黄。每年引来百余名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流连驻足,陶醉其中。
驱车驶过井陉南障城镇向西行20里,前方的几座峰峦便是的吕家。古庙古碑古民居的轮廓,满山遍野的红叶,迎面而来。映入眼帘的画面就像是一幅重彩浓抹的油彩画,俨然是出自哪位画家的丹青妙笔;近景呈现的是凝重而粗纩,远景呈现的则是绮丽而烂漫;从中体味了 “吕家红叶美,霜重色愈浓”这句诗人吟诵过的诗句。
沿着坡道攀山而上,路边的枝叶不时地与摩肩接踵,甚是亲密。放慢脚步,细看这枝头叶红,其实也并非全树通红,这叶片的红色准确地说是浅绛色。每株树大致是自下而上呈红、黄、绿的几种颜色。斑斓中的每片叶子明眸般凝视着往来的游客。随意踏进每座山峰,都是静穆的红色世界。漫步于树木之间,缓缓地清理着心境,耳边便有了风吹枝叶沙沙作响的清脆之声。
吕家红叶的形状与想象不同。原来构成吕家红叶主色调的是一种叫“黄栌”的树,真还是第一次听说。据说这吕家的黄栌树栽种于600年前,经过漫长的风雨岁月,逐渐形成现在十余万株的规模。资料说,黄栌树属漆科树,落叶灌木。相传古代皇帝的龙袍就是用这黄栌树提炼的色素染成。黄栌树的叶子经过霜打露袭以后,红得比枫叶更妍丽、更醇厚、更耐看。
生态景观
民间传说
绿色资源
吕家村绿色资源丰富,这里的土地均为顺沟梯田,土质肥沃,山高沟深,利于树木生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有:野猪,山鸡,狼、狐、山羊、野鹿等;野生植物有:柴胡、连翘、五加皮、知母、瓜蒌、细辛、婆婆丁、苦菜、马齿菜、山韭、山蒜、花椒、地菜等,储量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