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企业会员】第10年

石家庄市井陉吕家村  
加关注0

红色摇篮,吕家红叶,明清民居,农副产品等

搜索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请先 登录注册 后查看


荣誉资质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站内搜索
 
首页 > 新闻 > 吕家村:层峦叠嶂偏僻处,明清古村风景殊(之一)
新闻
吕家村:层峦叠嶂偏僻处,明清古村风景殊(之一)
2014-09-22IP属地 火星88
 《燕赵晚报》记者 张瑞谦

  

  石家庄西部,层峦叠嶂的大山深处,有着许多古老的小村庄。在现代交通到达之前,这些如今看来位置偏僻的地方,当年却是燕晋通,来往必经之路。在曾经的年代里,满载货物的商队,沿着村边的枯凅的河床,叮叮当当地往来于华北平原与三晋大地之间。于是,这交通要道旁的小山村,不仅能得到驼队带来的异乡商品,更能得到当年流行的风俗文化。                于是,靠近山西的这些山村,在建筑,饮食,风俗等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留有晋冀文化交融的烙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习俗。至今,这些古村落中还保留有完整的明清时的建筑。位于井陉西南35公里的吕家村,就是这样一个藏在大山里的古村落。

  

  

  风景秀丽,小山村惊艳一瞥

  汽车驶下京昆高速公路秀林出口,转而向南。曲折的公路两侧,风景迥然不同。蜿蜒在公路东侧的,是发源于山西昔阳的甘陶河。宽阔的河床之上,铺满了白色的鹅卵石。公路西侧,是长满碧绿植物的山崖。行驶十多分钟后。就到了南障城镇。

  吕家村就属于南障城镇。从南障城向西,几乎都是连绵的群山。往吕家村的方向,是群山中一条当地人称为“千草沟”的山沟。“千草沟”从南障城一直到山西平定县的甘陶驿,共计四十里地。途径吕家村的元大公路,就是这条沟里唯一的要道。这条从元氏一直通往大粱江村的公路,修筑时间并不长。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这里还是一条狭窄的土路,村民们出行,都是走在乱石之上。“走进千草沟,都是大石头,进入穿新鞋,出去手提溜。”从当地老百姓的顺口溜,也能想象出当年行走“千草沟”的艰辛。 

   元大公路并不太宽,但路上不时能看到一些运输煤炭的重车经过。“这条路一直通往了山西,咱们要去的吕家村就在离山西边界不到十里的地方!”有了运煤重车的“照顾”,路面自然也不平整,不时遇到的大坑.让汽车颠簸不已。

   存群山中行驶了约20里路后,公路向北一拐,迎面突然冒出许多写生的学生。学生们三三两两,或桥头,或路边,聚精会神地绘画。看到突然出现的汽车,他们也纷纷好奇地抬头。一路上,满是风景不见行人,眼前的这么多人,自然让记者有些吃惊。还未等说话,一旁的向导指着前方说:“到了!这就是吕家村。”

   视野之下,一条水泥路通往村庄,贴着白瓷砖的院落.似乎与常见的山村并无两样。当然,如果没有了这些意想不到出现的学生的话。但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山村.怎么又会吸引这么多的学生在此写生呢!环顾周围,群山叠嶂.风景秀丽。气象台预报当晚有大雨,蒸腾的雾气,将远处的山脉绕上了白纱,落到写生者的画板上。就是一幅美丽而朦胧的山水画。拥有着美丽风景,适合写生的村庄。这是这座村庄给我的第一印象。

  

  古槐迎客,见证吕家风霜

   “我们这里,从来不缺少的就是风景!”看到学生们画架上的青山和石崖,前来迎接我们的吕义清笑着说。今年53岁的他,是吕家村的现任村支书。

   沿着水泥略往村里走。地势逐渐上升。在吕家村的大路口,一棵枝千突兀喳蚜的古槐树很是引人注目。吕义清说,老辈人都说这棵古槐是建村的时候栽种的,历史很久了。而且传说,以前槐树长得很茂盛,但古槐的上方建起了学堂,古槐不敢冒尖,长势就萎顿下来。等学堂搬走以后,古槐如今又老树新枝,蓬蓬勃勃地茂盛了起来。

  在许多古村镇都有古槐树,这种适宜北方水土的大型植物,在历经了数百年的沧桑后,就和它所生长的土地融为了一个整体。而在它周围生息的百姓,也逐渐从无意到关注,由敬畏而保护。并赋予其美好的涵义。吕家村村口的这棵古槐,就是一棵为了迎接进村客人的“迎客槐”。

   古槐很粗。需两人拉手才能抱住。在古槐的右侧,是一道光溜涸青石铺就的石坡。历经沧桑的古槐,加上这铺就了不知多少年的石坡,也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难怪在古槐树下,又有这么多写生的学生。更有许多学生的自选作业中。都有古槐和石坡这一绝佳的写生组合。 

  如果说古槐是建村时所栽,那最熟悉村史的应该就是它了。但我们了解吕家村.只能从村支书吕义清的介绍中得知。吕家村是一个小村,全村只有160多户,480余口人,除一户外迁户外,全部为吕姓,与村名名副其实。因此在井陉.吕家村也是吕氏族姓最为集中的一个村。

  据吕氏族谱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至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槽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因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经有600余年历史。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记载:“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阴焉。而民风淳朴。风俗近古”。

  “环村皆山”的吕家村。村民大都依山而居。周围石山的石头常被村民取材以修建房屋。村民的房屋具有黄土高原土窑的特点.所不同的是以石头为主,筑为石窑。依山而建,当地俗称“靠山家”,同样也具有冬暖夏凉的功能。这也是一个石头村。

 

  明清民居,匠心独远,别有风格

    从古槐树和石坡道向上。就是吕家村的中心老村的位置。在老村里,依地势林立其间的,是吕家村的宝贝——明清留下的老民居。这也是吕家村向省里申报古村落的核心资源。

  “房子都老了,单凭村里和个人,这些房子很难保护啊!”曾在南障城当过教师的吕贵老爷子,很清楚这些老院子的当前现状。“这都是老人们留下来的宝贝啊,咱们没有理由不好好留着!”这位已在吕家村土生土长了80个春秋的老爷子,熟悉这块地方、爱护这块地方的心情自不待言。

    在古槐的坡上方。是一处被当地人称之为“三滴水”的老院子。这处院落始建干清乾隆年间。当时该家族人丁兴旺,五世同堂.生活富裕,凭着自家有劳力.便动手修盖此院。为何叫“三滴水”呢?吕老爷子解释说,因房屋分三个层次:一进大门为第一层院,南北厢房为第二层结构,堂屋也就是上房为第三层。这种建筑结构,人们从外向内看层层拔高,象征着生活蒸蒸日上;从内向外看,则象征儿孙满堂,后继有人,连接不断。据说,像“三滴水”这种格局,方圆百里独一无二。 

  在另一处,被称之为“绣楼院”的古院落里,更是别具特色。据说,此院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此院近似抱厦门楼,木制屏风。堂屋及东西厢房均为二层建筑。上房与西厢底层都是石拱横窑。上层是木制结构.都是平顶。更具特色的是。西厢房二层乃是一绣楼,从石阶上到二楼,转西厢房可到房顶。平时如果在楼内烦闷时,可到房顶或二楼散步,真是一条房顶暗道。东厢房因年久破败,于1932年拆除重修。1945年。路南第五区政府在此,利用房顶暗道“福寿院”搭木板连接“房上房”居住。他们白天在此办公研究工作及休息,夜晚深入敌区(于家一带村落)开展革命工作。

   在“绣楼院”院中,还有一个带有铁环的石头盖子,打开盖子,原来是一个旱井。吕老爷子说,在这些石头古院落中,都挖有旱井。一般都是在房屋建起之后,在院落中开挖旱井,并用特制的锤子敲打井壁,使其加固,最后上面留口,用这种石盖子封口。因为当地没有自来水.以前旱井中都是收集院落中的雨水。以“绣楼院”为例,在院子的下水口处,建筑工人专设置了一个开关,平日全院收集到的雨水都会流到旱井之中,旱井水满之后,打开下水道的开关,雨水就流到院外。

 

  运筹帷幄,邓小平曾在此指挥

   “绣楼院”再往西,有一座歇山式青瓦双坡砖石木制结构的宅门楼,因为大门顶部镌有木雕“福寿”二字.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福寿宅”。但这座看似普通的宅院,在1938年。却是129师伏击日寇的长生口战役的指挥部。

   这座老院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石宅”。跨上层层石阶,进入宅门,从隐屏东西向进入院内,石墙、石房、石院,就连上房月台、农家供奉的神龛都是青一色的石头精雕而成。在东门北侧紧靠上房山墙建有一耳房.平时存放生产器物;同时存放一块长约6至7尺、宽约2尺的木板。 

  在战争年代里,它不亚于吊桥的作用:只要把木板往街巷上头两边房顶一架,便可穿街过巷.穿房过院来往自如。当时将“福寿宅”设为战役指挥部,也确实与其设置巧妙有关。当地民谣也这样说:“福寿宅福寿宅,福寿名宅贵人来。吕家来了邓政委.吓得鬼子叫娘爹。”           在“福寿宅”正对面南行40米。是抗日战争时期吕家村被称为“第一大宅院”的石头建筑,邓小平指挥战役时就住在这里。这处宅院,占地两亩左右,修建于民国初年.是一座石头建成的四合院。“你瞧瞧垒墙的这些石头,都是一寸三凿,非常均匀,而且纹路都是对齐的!”吕老爷子指着石墙说。当年这些砌石均是用手工一斧一凿制成,凿印平整不说.砌石与砌石之间的凿印还都对缝。也足以看出当年工匠们所下的功夫。 

   这处宅院,不仅房屋用石块砌成,院落全部用石头铺就,就是在院外的厕所,也都是由石头砌成。吕贵说,吕家村的这些老宅院都是当年村中富户居住的地方.但他们也都不是商人或官员.都是依靠种地养家的农民。建筑“第一大宅院”时,当时该家族祖孙三代七八个劳力。正值年轻力壮。其中三四个是石匠,依自家劳力动土修盖,农忙种地,农闲盖房,历经三载修起此院。

    两处院落中间,是青石铺成的一条石头路。当年,在指挥长生口战役时,多少个日日夜夜,邓小平往来于住所与指挥部之间。以他出色的指挥才能,取得了长生口战役的胜利。在1938年2月的这场战役中,八路军129师伏击了自东向西行进的日军,在邯郸涉县129师总部纪念馆有这段记载:“共击毙敌人130余人,炸毁军车8辆,缴获追击炮2门,九二式重机枪2挺,各类武器百余支,弹药等军用物资甚多,生俘一人,日军警备队长荒井丰吉少佐也在激战中丧生……”(未完待续)